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八大山人母子鳥圖


     
              八大山人(約16261705年),姓朱,名耷,譜名統𨨗,法名傳綮,字刃庵,號雪個、個山、個山驢、驢屋、人屋、道朗等,明末清初江西南昌人,祖籍安徽鳳陽,明朝宗室,寧王朱權九世孫,著名書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
   
                八大山人擅長動物花鳥,作品中無是動物姿態、眼神或是構圖都異於前人,附有個人特色。除了明顯特色之外,其用筆更是驚絕,儘管逸筆草草,往往簡單一筆就完成物象的外觀與結構,而且都是形神兼備,這也是八大山人可以獨步古今的重要關鍵。

                 此作構圖奇特,相當罕見,土坡上繪一枯樹,右側母子二鳥相背,母鳥眼神注視上方,若有所思,雛鳥張嘴啾啾助陣。仔細觀看,可以知道畫中看似靜謐的場景顯然並不平靜,似乎有什麼事情即將發生?然而卻又因為畫家隱晦的表現手法而稍事平息,不過那股緊張的氣氛是瀰漫整個畫面中。

                 除了畫面氣氛的精準掌控,八大山人精彩的筆墨功夫在此亦展現無遺。土坡上所使用的長披麻皴可以在其山水畫中見到,輕鬆的筆調完全刻畫出土坡該有的鬆軟質感,其上所使用的苔點更是一絕,用筆圓潤渾厚。畫枯樹的筆法雖然看似粗頭亂服,在經過小心的收拾之後,卻也相當傳神,表現出樹幹的粗壯感與枝芽的生命力,線條使用與物象的描繪達到天衣無縫的融洽。

                 此畫除了鈐有八大山人的屐形印與「在芙山房」外,尚有清初安岐的「安」字印,算是相當重要的一方收藏印。由於兩人的生卒年有所重疊,顯示此作在書畫收藏大家安岐眼中亦屬精品,否則不會鈐上常用的收藏印。安岐(1683?),清代書畫鑒藏家。字儀周,號麓村、松泉老人。天津人, 一說朝鮮人。約卒於乾隆九年至十一年間(17441746 。安岐先世為鹽商,家資巨富。自幼讀書,喜愛法書名畫。當時幾位著名鑒藏家先期相繼謝世,所藏精品, 大多為安岐收藏。據《文端公年譜》康熙五十九年中記載:麓村安氏精鑒賞,凡槜李項氏、河南卞氏、真定梁氏所蓄古跡,均傾貲收藏。圖書名繪,甲於三輔。 所居沽水草堂,在天津城東南。又有古香書屋,為其所藏書畫名跡處所。

                 另外一方收藏印為「柘湖金氏觀瀾閣秘笈圖書」,乃清道光咸豐年間金山人金望喬之印。他字芾廷,號瘦仙,一作瀨仙。博學好古,工詩,善八分書,尤嗜金石,鑒藏真偽,皆援據典籍為證。收商周彝器百餘種。藏書甚富,建雪鴻樓10間,仿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例,錄書目4卷,成《雪鴻樓書目》。又著有《雪鴻樓古器銘文考》等。室名雪鴻樓、觀瀾閣。藏有宋趙佶摹張萱搗練圖等宋元明清名畫真跡。

   















  



















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同光第一書家翁同龢書一筆虎


        翁同龢(1830-1904)出生于清道光庚寅年(1830),屬虎,生日四月廿七日是寅日,出生時刻又正好是寅時。這也說明翁同龢為何對虎字情有獨鐘,故選在寅年寅月寅日寅時寫下虎字以自勵,同時也滿足當年求字的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也是庚寅年,翁同龢在「正月元日寅刻,書虎字數十幅,又以甲寅日寅時書數十幅,蓋餘庚寅生也。」(《松禪年譜》)距今120年前的大年初一淩晨四點鐘左右,六十歲的翁同龢早就起身了,「寅初起,磨墨寫虎字數十幅」(《翁同龢日記》光緒十六年正月朔正月十三日也是寅日,翁同龢又在日記裏寫:「是日甲寅日,寅初起,複寫虎字廿餘,亦好事哉。」過了十二天(正月廿五日)又是寅日,翁同龢依然「寅初起,寫虎字二十餘。上元始立春,今日為真寅月寅日也!」。在這個月裏,翁同龢三度早起,各寫虎字幾十幅,可說是他一生中最頻繁寫虎字的時候。這個時期翁同龢輔佐光緒帝改革圖強力振綱紀之際,故筆下虎字虎虎生威,引天長嘯,依稀便見翁氏當年信筆潑墨,揮斥方遒的情態。



        翁同龢,江蘇常熟人,字叔平,號松禪,別署均齋、瓶笙、瓶廬居士等,晚號瓶庵居士。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後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卒後追諡文恭。翁同龢工詩,間作畫,尤以書法名世。《清史稿·翁同龢傳》稱讚翁同龢書法「自成一家,尤為世所宗」。清楊守敬《學書邇言》稱許:「松禪學顏平原(顏真卿),老蒼之至,無一雅筆。同治、光緒間推為第一,洵不誣也。」幼學歐、褚,初學董其昌、米芾,中年後由錢灃上追顏真卿,又不受顏字束縛,結體寬博開張,筆畫剛勁有力,風格蒼渾遒勁,朴茂雍容,著有《翁文恭公日記》《瓶廬詩文稿》等。




陳大羽畫年年有魚圖

       陳大羽(1912-2001),籍貫廣東潮陽,原名漢卿,其師齊白石為之改為陳翱,取字大羽。1935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業學校中國畫系,曾在潮洲、青島等地任教。經謝公展學生介紹,拜齊白石為師,致力大寫意花鳥畫,兼及山水、書法、篆刻,四、五零年代,在上海美專、無錫華東藝專和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畫。歷任歷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出版《大羽畫集》、《陳大羽書畫篆刻作品集》等。

       陳大羽可以說得白石老人真傳,除了大寫意的功夫外,在運用水份的部份特別精彩,可以注意看濃淡墨交融的部份,水分暈開得相當自然,墨色的層次也相當豐富。捻魚可以說是陳大羽最善長的動物,因此畫起來一氣呵成,完全沒有一絲絲的猶疑與膽怯。白石老人也畫捻魚,不過陳大羽的捻魚已經脫離其師,雖然一樣是大寫意,但是在形神上卻是更加逼真,也更加生動。
















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書畫鑑定入門課程(二)鑑定的方法

        書畫鑑定並非一門看起來深似海的學問,是它本身就是一個大海,一個深不見底的怒海,古今中外多少英明睿智者被吞噬其中。最近的例子就是溪岸圖事件,牽涉其中有高居翰、班宗華、方聞等人。另外,上海博物館購藏的淳化閣帖最善本也是一個著名例子,牽涉到汪慶正與馬承源兩位博物館界大老。溪岸圖已經談過一部份,接著來看看淳化閣帖的論辯始末。


              《淳化閣帖》是流傳至今年代最久遠的一部法帖,影響中國書法史長達一千年。全名《淳化秘閣法帖》,簡稱《閣帖》,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命侍書王著把內府所藏自漢至唐名跡,鏤棗木板刻於禁中,摹刻為十卷。刻成後,內府用上等紙、墨拓印。相傳最初的《淳化閣帖》刻於棗木版上,宋太宗拓成後把賞賜給親王近臣,每人僅賜一本,所以在當時就十分珍貴。由於拓印數量極少,原版又因為宮廷火災而焚毀殆盡,《淳化閣帖》遂成絕版,傳世的祖刻拓本越來越少。由於《淳化閣帖》收集的都是名家書法,在北宋當時也很珍貴稀有,於是許多地方都加以翻刻,比較著名的有山西絳州翻刻絳帖,另一是福建泉州翻刻的泉州帖。南宋時的翻刻本更多,從官方到民間都有,其中不乏精品。

        2003年,上海博物館花了450萬美元從美國買回《淳化閣帖》最善本的第四、六、七、八卷。第四、七、八號稱北宋祖刻本,第六卷是南宋泉州本的,其中第四卷是歷代名臣法帖,其餘的都是王羲之書。這四卷到民國時都還流傳都有序,北宋的題跋與印章、南宋王淮、賈似道等收藏印,元朝為趙孟頫所收,清代經大收藏家孫承澤、安歧、錢樾、李宗瀚、李瑞清等遞藏,民國時為周湘雲、蔣祖詒、吳普心等藏家所藏。吳普心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從上海運來大量字畫,落腳於台北永和,其中不乏傳世精品。這些珍品在吳過世後,幾乎全數被帶到美國,很多都成為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收藏,一部分碑帖被美籍的收藏家安思遠購得。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珍藏三張米芾尺牘也是吳普心(思學齋)舊藏,香港中文大學的泉州帖也是,其收藏之精可見一斑。





                上世紀80年代,《淳化閣帖》最善本的六、七、八卷出現在香港拍賣行,被安思遠拍得。後來安思遠先生又得到了宋刻本第四卷。自從知道《淳化閣帖》最善本的去向後,上海博物館就托人與安思遠商,爭取《淳化閻帖》回歸,但要價過高而未能成交。後來經過拍賣界與熱衷人士居中聯絡,才促成上海博物館用 450萬美金購回。

        2003年購回最善本之後,上博舉辦一系列活動,除特別展覽外,還有相關的書法鑒賞會、書法比賽和出版等活動。然而事情並未一帆風順,反而引起一場真偽的鑑定風暴。上海博物館還特地為此舉辦了《淳化閣帖》最善本的研討會,請來海內外專家進行研討,隨後出版論文集。不僅研討會沒有結論,接下來的論辯文章如排山倒海般出現,截至目前依舊沒有定論。

                當然,刻帖的鑑定與字畫不同,其中的陷阱特別多,所以向來有黑老虎之稱,也就是會傷人、吃人的。本次姑且不針對刻帖的鑑定做介紹,僅就鑑定一事來看,這幾次的論辯都顯示鑑定這件事絕非易事,一不小心傾家蕩產不說,連性命都可能賠上。

        這麼難的鑑定工作有方法可以學嗎?當然有,天底下沒有無法學的學問,只要是人造出來的就可以學,只是看方法好不好而已。在介紹什麼叫做好的鑑定學習方法之前,需要針對鑑定的原理作些解釋。根據現代視知覺心裡學的研究,人腦的構造與運作相當複雜,如何辨認熟悉事物的操作模式迄今尚未能完全解開。每個人都有認人的基本能力,你可以認得你的父母、妻兒、親友們,一點問題也沒有,那你可以試著想想你是如何認出一個人的。根據研究指出,認人的方式並不是透過面部單一器官去辨識,也就是沒有人是從眼、耳、鼻、口等部位去認出一個人,而是透過整體的面部綜合表現來辨認一個人的臉。單一器官的辨認大多數是當你要描述這個人長得美或醜時才會用到。俗話說:化成灰我都認得。顯然,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認人方式就是鑑定的不二法門。

        現行的主流鑑定方式是什麼?絕大部分都是透過作品的特徵分析或是所謂的風格分析來加以辨別。這兩種方式有什麼問題嗎?首先討論利用作品特徵來鑑定的缺點。當你收集大量的作品,並且從中發現藝術家特有的用筆習慣或是筆法時,確實可以用來鑑定。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可以發現這些特徵,無論是輕鬆還是辛苦,那些造假者難道就不會發現嗎?造假者的聰明才智會比你差嗎?換個角度想,如果讓你來作假,你會不會把這些發現的特徵加進去混淆視聽。所以有時候發現特徵也無須高興太早,可能只是另一個作假的手法而已。在這種方法的鑑定之下,就是會出現很多漏網之魚,也就是這張鑑定的網還不夠細,只能粗略分辨而已。

        至於藝術史界最喜歡用的風格分析有沒有效力?我先前之所以用所謂的風格分析,就是刻意跟大家暗示說這不是風格分析,這是假風格分析之名行類型學分析之實。怎麼說呢?只要仔細讀讀那些風格分析的文章就可以輕易發現,大家都是在比不同作品的某棵樹、某座山、某間房子或是某個人等等,比對其中的差異,若是很像就說是出自同一個人之手。關於像不像的問題其實很難講,自己照照鏡子都會覺得鏡中人物不像自己,所以也難有共識。這種外型的比對其實比較接近考古類型學分析,絕非風格分析。

        風格分析由藝術史家沃夫林提出。沃夫林(Heinrich Wolfflin, 1864-1945)出生於瑞士,近代最重要的藝術史學者,對於現代藝術史研究影響甚深。他提出形式風格分析,認為每個時代、區域、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精神在統籌一切。不同時代的藝術如建築、繪畫等,其形式和表現會體現出該時代的文化和風格,例如巴洛克風格即為動態、華麗、開放的風格。沃夫林在藝術方法論上最著名的論述,便是在評論文藝復興藝術和巴洛克藝術時,歸納出五項成對的原則:線性與畫性、平面與後退、封閉與開放、複合性與統一性、絕對明晰與相對明晰。他認為高度文藝復興作品為線性描繪、平面表現、封閉空間、畫中元素獨立、物件表現清晰的繪畫風格,反之則為巴洛克藝術。沃夫林的理論提供了視覺形式分析一個大方向的判準原則。

波堤切利 維納斯

魯本斯 優美三女神
        這是所有學習藝術史的人皆會接觸到的風格分析,不過大多數的書畫研究文章中都是使用類型學分析,儘管表面上都會打著風格分析的旗幟。兩者有何差異呢?其實沃夫林的五種風格講的並不是外型的相似或是差異,而是比外型更高一階的審美層次。在中國繪畫史研究中真正達到這個風格分析層次的只有普林斯頓大學的方聞教授一人,他提出不同時代的空間處理,可惜未能進一步完備此理論。其餘的風格分析都是比比這棵樹、那顆石頭、這座山、房子、小橋流水等等,完全與風格分析搭不上邊。這種相似與否的比對方式無法處理作偽高手的傑作,因為為仿作的基本特徵就是會很像真跡,所以必須另尋它徑。

        顯然這兩種方式都行不通,必須回到化成灰也認得的議題上。為何化成灰都還認得,那是因為當你熟悉一個人的臉龐到一定程度之後,你記得只會是一個整體的印象,屬於比較抽象的感覺,當大腦進行辨認工作時,只要感覺不對就判別不是同一個人,所以你可以清楚分辨模仿秀的演員與本尊。這樣子的說法當然也很不具體,似乎對我們實質的鑑定幫助不大,不過卻是一個確實可行的鑑定方法。事實上,這個鑑定方法我們每天都在用,只是大家都不知不覺而已,例如你喜歡某個品牌的衣服,因為常常接觸,所以很容易就可以辨別出真品與山寨版。經常接觸是學習鑑定的關鍵,只要不斷去熟悉一位藝術家的作品,久而久之對這位藝術家就會有一定的感覺,你也會具備一定鑑定能力。

        然而,人的一生相當有限,你不可能熟悉古今成千上萬的藝術家,更何況他們所創作出的成千上萬作品。書畫鑑定課程就是希望利用系統化的教學與歸納,可以有效地幫助初學者迅速掌握這些藝術家的風格與特色,進而做出正確無誤的鑑定判斷。下一次的課程會簡單談談什麼叫做風格?如何利用真正的風格風析來進行鑑定?




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筆墨生活-書法與日常



              書法非得要是「大江東去」,或「花間一壺酒」等的文學名著,才能稱得上作品嗎?事實上,古代書法藝術由實用書寫中發展出來,始終未離開過文人的日常生活。宋代歐陽修提到,古代尺牘內容不出「吊哀、候病、敘睽離」等生活諸事,觀者可以藉之感受到書寫者的意態神情。曾幾何時,書法已經悄悄離開人們的生活,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書法作品也不再呈現書寫者真實的一面,取而代之的是層層堆疊的華麗面 具。古代書蹟中,有關日常瑣事的書簡札記占有很大比例,最著名莫過王羲之的「奉橘三百枚」,類似作品不計其數。這些書帖能夠流傳千古並非因為內容精彩,而 是書法本身與書家生命力的緊密結合,反映出書家實際的生活面。北宋書家黃庭堅〈糟薑帖〉:「庭堅頓首。承惠糟薑、銀杏,極感遠意。雍酥二斤,青州棗一蔀, 漫將懷向之勤,輕瀆不罪。庭堅頓首。」提及他收到糟薑與銀杏果,所以回贈了陝西雍酥與青州棗。醃漬的糟薑在北宋受到朝野俗貴的喜愛,酥則是當時盛行的一種 精緻點心,以牛羊乳為原料熬煮煎製而成,口味香甜,入口即化。儘管沒有幽深意境與壯闊氣勢,書法本身並未因此而遜色,點畫轉折之間流露出書家的「真」。書法真,內容更真,這樣作品非但真實不虛,更是書家生命力的永恆延續。試書日常生活中賣場擬購清單一份,重新找尋書法與現代人之關係。
中國時報2012-11-22
作者:何炎泉


齊白石畫螃蟹立軸

  


              齊白石是一位傑出的書畫藝術大師,曾榮獲世界和平獎的書畫藝術家、世界文化名人。他在繪畫、詩文、書法、篆刻等方面成就卓越,已能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獨樹一幟而受到矚目。蝦、蟹、魚、小雞,都是齊白石不厭其煩的描繪對象,總能在簡約的筆法下給觀賞者豐富的感受。

                他畫蟹和畫蝦一樣有名,胡佩衡、胡橐在《齊白石畫法與欣賞》中對他畫蟹有具體的介紹:「老人研究畫蟹殼經過了很長的時間,五十多歲時只畫一團墨,看不出筆痕來,後來把一團墨改成兩筆,再後六十多歲時改畫三筆,不分濃淡,仍沒有甲殼的感覺,直到七十歲後,才畫出甲殼的質感來。」即用「豎三塊」畫殼,筆墨有力,墨色豐富,層次分明。齊白石畫蟹確實非一蹴而成,光是畫蟹殼就歷經幾十年的磨練。一日與家人吃飯,先生忽然停箸,屏氣凝神地盯著盤中螃蟹若有所思。夫人見狀驚問,先生如夢方醒,把蟹腿指給夫人看且眉飛色舞地說:「蟹腿扁而鼓,有稜有角,並非常人所想的滾圓,我輩畫蟹當留意。」自此之後,他筆下的蟹腳,變得更加逼真,剛勁有力,稜角分明。


                白石老人筆下螃蟹的橫行之姿還牽涉到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一次賓客滿門的宴會中,主人偽浙滬警備司令、特務頭子宣鐵吾特別請來一位白髮老人現場揮毫作畫,附庸風雅一番。在座的不少正直之士不禁捏把冷汗,因為這個滿頭銀髮的老者就是向來以蔑視權貴著稱的白石老人。出乎預料,只見老人沉思片刻便欣然答應。宣鐵吾頓時眉飛色舞,急忙磨墨鋪紙。白石老人走到案前大筆一揮,白皙宣紙上即刻出現了一隻斗大螃蟹。眾人讚嘆不已,宣鐵吾也裝模作樣的品味欣賞。齊白石此時又隨手添了兩行字:「橫行到幾時」、「鐵吾將軍」。眾人見狀面面相覷,宣鐵吾頓時滿臉漲紅,白石老人卻只輕蔑地一笑,成為一段佳話。








                 此軸為紙本水墨( 135.8 x 69CM),畫螃蟹八隻,顏色濃淡不一,墨韻變化自然。螃蟹肢體飽滿,蟹爪生動活潑,每支螃蟹各有姿態,信手拈來,渾然天成,不虧為古今之絕。單獨螃蟹還比較好處理,當螃蟹交錯時的蟹腳就需花費心思處理,一不小心就會顯得刻意或是呆板。此軸並未出現這種問題,反到是右下角的四隻濃淡螃蟹的交錯,更顯齊白石畫佈局的功力,遠非其他仿者或追隨者所能企及。










        此軸一入眼簾就大筆掃過的交雜長草葉,筆筆自信且成熟老辣,完全一派大家的用筆氣勢,整張畫的格局與氣度也著實往上提昇不少。齊白石先以一隻不算太淡的螃蟹沿著葉子攀下揭開序幕,緊接著來一隻濃墨螃蟹,加強對比,旁邊緊鄰一隻最淡墨的,直接讓顏色對比加到極致,形成畫面的第一個高潮。最終,畫家以其巧奪天工之手,將五隻濃淡不一,層次豐富的螃蟹攪和在一起,雖非畫蝦,卻也頗有瞎攪和的意謂。古人說:墨分五彩。白石老人此軸雖然僅僅用墨,卻是八隻顏色各異,除了天機活潑外,用墨技巧上也達到很高的層次,算是他畫蟹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