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書畫鑑定入門課程(二)鑑定的方法

        書畫鑑定並非一門看起來深似海的學問,是它本身就是一個大海,一個深不見底的怒海,古今中外多少英明睿智者被吞噬其中。最近的例子就是溪岸圖事件,牽涉其中有高居翰、班宗華、方聞等人。另外,上海博物館購藏的淳化閣帖最善本也是一個著名例子,牽涉到汪慶正與馬承源兩位博物館界大老。溪岸圖已經談過一部份,接著來看看淳化閣帖的論辯始末。


              《淳化閣帖》是流傳至今年代最久遠的一部法帖,影響中國書法史長達一千年。全名《淳化秘閣法帖》,簡稱《閣帖》,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命侍書王著把內府所藏自漢至唐名跡,鏤棗木板刻於禁中,摹刻為十卷。刻成後,內府用上等紙、墨拓印。相傳最初的《淳化閣帖》刻於棗木版上,宋太宗拓成後把賞賜給親王近臣,每人僅賜一本,所以在當時就十分珍貴。由於拓印數量極少,原版又因為宮廷火災而焚毀殆盡,《淳化閣帖》遂成絕版,傳世的祖刻拓本越來越少。由於《淳化閣帖》收集的都是名家書法,在北宋當時也很珍貴稀有,於是許多地方都加以翻刻,比較著名的有山西絳州翻刻絳帖,另一是福建泉州翻刻的泉州帖。南宋時的翻刻本更多,從官方到民間都有,其中不乏精品。

        2003年,上海博物館花了450萬美元從美國買回《淳化閣帖》最善本的第四、六、七、八卷。第四、七、八號稱北宋祖刻本,第六卷是南宋泉州本的,其中第四卷是歷代名臣法帖,其餘的都是王羲之書。這四卷到民國時都還流傳都有序,北宋的題跋與印章、南宋王淮、賈似道等收藏印,元朝為趙孟頫所收,清代經大收藏家孫承澤、安歧、錢樾、李宗瀚、李瑞清等遞藏,民國時為周湘雲、蔣祖詒、吳普心等藏家所藏。吳普心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從上海運來大量字畫,落腳於台北永和,其中不乏傳世精品。這些珍品在吳過世後,幾乎全數被帶到美國,很多都成為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收藏,一部分碑帖被美籍的收藏家安思遠購得。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珍藏三張米芾尺牘也是吳普心(思學齋)舊藏,香港中文大學的泉州帖也是,其收藏之精可見一斑。





                上世紀80年代,《淳化閣帖》最善本的六、七、八卷出現在香港拍賣行,被安思遠拍得。後來安思遠先生又得到了宋刻本第四卷。自從知道《淳化閣帖》最善本的去向後,上海博物館就托人與安思遠商,爭取《淳化閻帖》回歸,但要價過高而未能成交。後來經過拍賣界與熱衷人士居中聯絡,才促成上海博物館用 450萬美金購回。

        2003年購回最善本之後,上博舉辦一系列活動,除特別展覽外,還有相關的書法鑒賞會、書法比賽和出版等活動。然而事情並未一帆風順,反而引起一場真偽的鑑定風暴。上海博物館還特地為此舉辦了《淳化閣帖》最善本的研討會,請來海內外專家進行研討,隨後出版論文集。不僅研討會沒有結論,接下來的論辯文章如排山倒海般出現,截至目前依舊沒有定論。

                當然,刻帖的鑑定與字畫不同,其中的陷阱特別多,所以向來有黑老虎之稱,也就是會傷人、吃人的。本次姑且不針對刻帖的鑑定做介紹,僅就鑑定一事來看,這幾次的論辯都顯示鑑定這件事絕非易事,一不小心傾家蕩產不說,連性命都可能賠上。

        這麼難的鑑定工作有方法可以學嗎?當然有,天底下沒有無法學的學問,只要是人造出來的就可以學,只是看方法好不好而已。在介紹什麼叫做好的鑑定學習方法之前,需要針對鑑定的原理作些解釋。根據現代視知覺心裡學的研究,人腦的構造與運作相當複雜,如何辨認熟悉事物的操作模式迄今尚未能完全解開。每個人都有認人的基本能力,你可以認得你的父母、妻兒、親友們,一點問題也沒有,那你可以試著想想你是如何認出一個人的。根據研究指出,認人的方式並不是透過面部單一器官去辨識,也就是沒有人是從眼、耳、鼻、口等部位去認出一個人,而是透過整體的面部綜合表現來辨認一個人的臉。單一器官的辨認大多數是當你要描述這個人長得美或醜時才會用到。俗話說:化成灰我都認得。顯然,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認人方式就是鑑定的不二法門。

        現行的主流鑑定方式是什麼?絕大部分都是透過作品的特徵分析或是所謂的風格分析來加以辨別。這兩種方式有什麼問題嗎?首先討論利用作品特徵來鑑定的缺點。當你收集大量的作品,並且從中發現藝術家特有的用筆習慣或是筆法時,確實可以用來鑑定。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可以發現這些特徵,無論是輕鬆還是辛苦,那些造假者難道就不會發現嗎?造假者的聰明才智會比你差嗎?換個角度想,如果讓你來作假,你會不會把這些發現的特徵加進去混淆視聽。所以有時候發現特徵也無須高興太早,可能只是另一個作假的手法而已。在這種方法的鑑定之下,就是會出現很多漏網之魚,也就是這張鑑定的網還不夠細,只能粗略分辨而已。

        至於藝術史界最喜歡用的風格分析有沒有效力?我先前之所以用所謂的風格分析,就是刻意跟大家暗示說這不是風格分析,這是假風格分析之名行類型學分析之實。怎麼說呢?只要仔細讀讀那些風格分析的文章就可以輕易發現,大家都是在比不同作品的某棵樹、某座山、某間房子或是某個人等等,比對其中的差異,若是很像就說是出自同一個人之手。關於像不像的問題其實很難講,自己照照鏡子都會覺得鏡中人物不像自己,所以也難有共識。這種外型的比對其實比較接近考古類型學分析,絕非風格分析。

        風格分析由藝術史家沃夫林提出。沃夫林(Heinrich Wolfflin, 1864-1945)出生於瑞士,近代最重要的藝術史學者,對於現代藝術史研究影響甚深。他提出形式風格分析,認為每個時代、區域、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精神在統籌一切。不同時代的藝術如建築、繪畫等,其形式和表現會體現出該時代的文化和風格,例如巴洛克風格即為動態、華麗、開放的風格。沃夫林在藝術方法論上最著名的論述,便是在評論文藝復興藝術和巴洛克藝術時,歸納出五項成對的原則:線性與畫性、平面與後退、封閉與開放、複合性與統一性、絕對明晰與相對明晰。他認為高度文藝復興作品為線性描繪、平面表現、封閉空間、畫中元素獨立、物件表現清晰的繪畫風格,反之則為巴洛克藝術。沃夫林的理論提供了視覺形式分析一個大方向的判準原則。

波堤切利 維納斯

魯本斯 優美三女神
        這是所有學習藝術史的人皆會接觸到的風格分析,不過大多數的書畫研究文章中都是使用類型學分析,儘管表面上都會打著風格分析的旗幟。兩者有何差異呢?其實沃夫林的五種風格講的並不是外型的相似或是差異,而是比外型更高一階的審美層次。在中國繪畫史研究中真正達到這個風格分析層次的只有普林斯頓大學的方聞教授一人,他提出不同時代的空間處理,可惜未能進一步完備此理論。其餘的風格分析都是比比這棵樹、那顆石頭、這座山、房子、小橋流水等等,完全與風格分析搭不上邊。這種相似與否的比對方式無法處理作偽高手的傑作,因為為仿作的基本特徵就是會很像真跡,所以必須另尋它徑。

        顯然這兩種方式都行不通,必須回到化成灰也認得的議題上。為何化成灰都還認得,那是因為當你熟悉一個人的臉龐到一定程度之後,你記得只會是一個整體的印象,屬於比較抽象的感覺,當大腦進行辨認工作時,只要感覺不對就判別不是同一個人,所以你可以清楚分辨模仿秀的演員與本尊。這樣子的說法當然也很不具體,似乎對我們實質的鑑定幫助不大,不過卻是一個確實可行的鑑定方法。事實上,這個鑑定方法我們每天都在用,只是大家都不知不覺而已,例如你喜歡某個品牌的衣服,因為常常接觸,所以很容易就可以辨別出真品與山寨版。經常接觸是學習鑑定的關鍵,只要不斷去熟悉一位藝術家的作品,久而久之對這位藝術家就會有一定的感覺,你也會具備一定鑑定能力。

        然而,人的一生相當有限,你不可能熟悉古今成千上萬的藝術家,更何況他們所創作出的成千上萬作品。書畫鑑定課程就是希望利用系統化的教學與歸納,可以有效地幫助初學者迅速掌握這些藝術家的風格與特色,進而做出正確無誤的鑑定判斷。下一次的課程會簡單談談什麼叫做風格?如何利用真正的風格風析來進行鑑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