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筆墨生活-書法與日常



              書法非得要是「大江東去」,或「花間一壺酒」等的文學名著,才能稱得上作品嗎?事實上,古代書法藝術由實用書寫中發展出來,始終未離開過文人的日常生活。宋代歐陽修提到,古代尺牘內容不出「吊哀、候病、敘睽離」等生活諸事,觀者可以藉之感受到書寫者的意態神情。曾幾何時,書法已經悄悄離開人們的生活,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書法作品也不再呈現書寫者真實的一面,取而代之的是層層堆疊的華麗面 具。古代書蹟中,有關日常瑣事的書簡札記占有很大比例,最著名莫過王羲之的「奉橘三百枚」,類似作品不計其數。這些書帖能夠流傳千古並非因為內容精彩,而 是書法本身與書家生命力的緊密結合,反映出書家實際的生活面。北宋書家黃庭堅〈糟薑帖〉:「庭堅頓首。承惠糟薑、銀杏,極感遠意。雍酥二斤,青州棗一蔀, 漫將懷向之勤,輕瀆不罪。庭堅頓首。」提及他收到糟薑與銀杏果,所以回贈了陝西雍酥與青州棗。醃漬的糟薑在北宋受到朝野俗貴的喜愛,酥則是當時盛行的一種 精緻點心,以牛羊乳為原料熬煮煎製而成,口味香甜,入口即化。儘管沒有幽深意境與壯闊氣勢,書法本身並未因此而遜色,點畫轉折之間流露出書家的「真」。書法真,內容更真,這樣作品非但真實不虛,更是書家生命力的永恆延續。試書日常生活中賣場擬購清單一份,重新找尋書法與現代人之關係。
中國時報2012-11-22
作者:何炎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