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書畫鑑定入門課程(二)鑑定的方法

        書畫鑑定並非一門看起來深似海的學問,是它本身就是一個大海,一個深不見底的怒海,古今中外多少英明睿智者被吞噬其中。最近的例子就是溪岸圖事件,牽涉其中有高居翰、班宗華、方聞等人。另外,上海博物館購藏的淳化閣帖最善本也是一個著名例子,牽涉到汪慶正與馬承源兩位博物館界大老。溪岸圖已經談過一部份,接著來看看淳化閣帖的論辯始末。


              《淳化閣帖》是流傳至今年代最久遠的一部法帖,影響中國書法史長達一千年。全名《淳化秘閣法帖》,簡稱《閣帖》,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命侍書王著把內府所藏自漢至唐名跡,鏤棗木板刻於禁中,摹刻為十卷。刻成後,內府用上等紙、墨拓印。相傳最初的《淳化閣帖》刻於棗木版上,宋太宗拓成後把賞賜給親王近臣,每人僅賜一本,所以在當時就十分珍貴。由於拓印數量極少,原版又因為宮廷火災而焚毀殆盡,《淳化閣帖》遂成絕版,傳世的祖刻拓本越來越少。由於《淳化閣帖》收集的都是名家書法,在北宋當時也很珍貴稀有,於是許多地方都加以翻刻,比較著名的有山西絳州翻刻絳帖,另一是福建泉州翻刻的泉州帖。南宋時的翻刻本更多,從官方到民間都有,其中不乏精品。

        2003年,上海博物館花了450萬美元從美國買回《淳化閣帖》最善本的第四、六、七、八卷。第四、七、八號稱北宋祖刻本,第六卷是南宋泉州本的,其中第四卷是歷代名臣法帖,其餘的都是王羲之書。這四卷到民國時都還流傳都有序,北宋的題跋與印章、南宋王淮、賈似道等收藏印,元朝為趙孟頫所收,清代經大收藏家孫承澤、安歧、錢樾、李宗瀚、李瑞清等遞藏,民國時為周湘雲、蔣祖詒、吳普心等藏家所藏。吳普心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從上海運來大量字畫,落腳於台北永和,其中不乏傳世精品。這些珍品在吳過世後,幾乎全數被帶到美國,很多都成為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收藏,一部分碑帖被美籍的收藏家安思遠購得。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珍藏三張米芾尺牘也是吳普心(思學齋)舊藏,香港中文大學的泉州帖也是,其收藏之精可見一斑。





                上世紀80年代,《淳化閣帖》最善本的六、七、八卷出現在香港拍賣行,被安思遠拍得。後來安思遠先生又得到了宋刻本第四卷。自從知道《淳化閣帖》最善本的去向後,上海博物館就托人與安思遠商,爭取《淳化閻帖》回歸,但要價過高而未能成交。後來經過拍賣界與熱衷人士居中聯絡,才促成上海博物館用 450萬美金購回。

        2003年購回最善本之後,上博舉辦一系列活動,除特別展覽外,還有相關的書法鑒賞會、書法比賽和出版等活動。然而事情並未一帆風順,反而引起一場真偽的鑑定風暴。上海博物館還特地為此舉辦了《淳化閣帖》最善本的研討會,請來海內外專家進行研討,隨後出版論文集。不僅研討會沒有結論,接下來的論辯文章如排山倒海般出現,截至目前依舊沒有定論。

                當然,刻帖的鑑定與字畫不同,其中的陷阱特別多,所以向來有黑老虎之稱,也就是會傷人、吃人的。本次姑且不針對刻帖的鑑定做介紹,僅就鑑定一事來看,這幾次的論辯都顯示鑑定這件事絕非易事,一不小心傾家蕩產不說,連性命都可能賠上。

        這麼難的鑑定工作有方法可以學嗎?當然有,天底下沒有無法學的學問,只要是人造出來的就可以學,只是看方法好不好而已。在介紹什麼叫做好的鑑定學習方法之前,需要針對鑑定的原理作些解釋。根據現代視知覺心裡學的研究,人腦的構造與運作相當複雜,如何辨認熟悉事物的操作模式迄今尚未能完全解開。每個人都有認人的基本能力,你可以認得你的父母、妻兒、親友們,一點問題也沒有,那你可以試著想想你是如何認出一個人的。根據研究指出,認人的方式並不是透過面部單一器官去辨識,也就是沒有人是從眼、耳、鼻、口等部位去認出一個人,而是透過整體的面部綜合表現來辨認一個人的臉。單一器官的辨認大多數是當你要描述這個人長得美或醜時才會用到。俗話說:化成灰我都認得。顯然,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認人方式就是鑑定的不二法門。

        現行的主流鑑定方式是什麼?絕大部分都是透過作品的特徵分析或是所謂的風格分析來加以辨別。這兩種方式有什麼問題嗎?首先討論利用作品特徵來鑑定的缺點。當你收集大量的作品,並且從中發現藝術家特有的用筆習慣或是筆法時,確實可以用來鑑定。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可以發現這些特徵,無論是輕鬆還是辛苦,那些造假者難道就不會發現嗎?造假者的聰明才智會比你差嗎?換個角度想,如果讓你來作假,你會不會把這些發現的特徵加進去混淆視聽。所以有時候發現特徵也無須高興太早,可能只是另一個作假的手法而已。在這種方法的鑑定之下,就是會出現很多漏網之魚,也就是這張鑑定的網還不夠細,只能粗略分辨而已。

        至於藝術史界最喜歡用的風格分析有沒有效力?我先前之所以用所謂的風格分析,就是刻意跟大家暗示說這不是風格分析,這是假風格分析之名行類型學分析之實。怎麼說呢?只要仔細讀讀那些風格分析的文章就可以輕易發現,大家都是在比不同作品的某棵樹、某座山、某間房子或是某個人等等,比對其中的差異,若是很像就說是出自同一個人之手。關於像不像的問題其實很難講,自己照照鏡子都會覺得鏡中人物不像自己,所以也難有共識。這種外型的比對其實比較接近考古類型學分析,絕非風格分析。

        風格分析由藝術史家沃夫林提出。沃夫林(Heinrich Wolfflin, 1864-1945)出生於瑞士,近代最重要的藝術史學者,對於現代藝術史研究影響甚深。他提出形式風格分析,認為每個時代、區域、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精神在統籌一切。不同時代的藝術如建築、繪畫等,其形式和表現會體現出該時代的文化和風格,例如巴洛克風格即為動態、華麗、開放的風格。沃夫林在藝術方法論上最著名的論述,便是在評論文藝復興藝術和巴洛克藝術時,歸納出五項成對的原則:線性與畫性、平面與後退、封閉與開放、複合性與統一性、絕對明晰與相對明晰。他認為高度文藝復興作品為線性描繪、平面表現、封閉空間、畫中元素獨立、物件表現清晰的繪畫風格,反之則為巴洛克藝術。沃夫林的理論提供了視覺形式分析一個大方向的判準原則。

波堤切利 維納斯

魯本斯 優美三女神
        這是所有學習藝術史的人皆會接觸到的風格分析,不過大多數的書畫研究文章中都是使用類型學分析,儘管表面上都會打著風格分析的旗幟。兩者有何差異呢?其實沃夫林的五種風格講的並不是外型的相似或是差異,而是比外型更高一階的審美層次。在中國繪畫史研究中真正達到這個風格分析層次的只有普林斯頓大學的方聞教授一人,他提出不同時代的空間處理,可惜未能進一步完備此理論。其餘的風格分析都是比比這棵樹、那顆石頭、這座山、房子、小橋流水等等,完全與風格分析搭不上邊。這種相似與否的比對方式無法處理作偽高手的傑作,因為為仿作的基本特徵就是會很像真跡,所以必須另尋它徑。

        顯然這兩種方式都行不通,必須回到化成灰也認得的議題上。為何化成灰都還認得,那是因為當你熟悉一個人的臉龐到一定程度之後,你記得只會是一個整體的印象,屬於比較抽象的感覺,當大腦進行辨認工作時,只要感覺不對就判別不是同一個人,所以你可以清楚分辨模仿秀的演員與本尊。這樣子的說法當然也很不具體,似乎對我們實質的鑑定幫助不大,不過卻是一個確實可行的鑑定方法。事實上,這個鑑定方法我們每天都在用,只是大家都不知不覺而已,例如你喜歡某個品牌的衣服,因為常常接觸,所以很容易就可以辨別出真品與山寨版。經常接觸是學習鑑定的關鍵,只要不斷去熟悉一位藝術家的作品,久而久之對這位藝術家就會有一定的感覺,你也會具備一定鑑定能力。

        然而,人的一生相當有限,你不可能熟悉古今成千上萬的藝術家,更何況他們所創作出的成千上萬作品。書畫鑑定課程就是希望利用系統化的教學與歸納,可以有效地幫助初學者迅速掌握這些藝術家的風格與特色,進而做出正確無誤的鑑定判斷。下一次的課程會簡單談談什麼叫做風格?如何利用真正的風格風析來進行鑑定?




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筆墨生活-書法與日常



              書法非得要是「大江東去」,或「花間一壺酒」等的文學名著,才能稱得上作品嗎?事實上,古代書法藝術由實用書寫中發展出來,始終未離開過文人的日常生活。宋代歐陽修提到,古代尺牘內容不出「吊哀、候病、敘睽離」等生活諸事,觀者可以藉之感受到書寫者的意態神情。曾幾何時,書法已經悄悄離開人們的生活,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書法作品也不再呈現書寫者真實的一面,取而代之的是層層堆疊的華麗面 具。古代書蹟中,有關日常瑣事的書簡札記占有很大比例,最著名莫過王羲之的「奉橘三百枚」,類似作品不計其數。這些書帖能夠流傳千古並非因為內容精彩,而 是書法本身與書家生命力的緊密結合,反映出書家實際的生活面。北宋書家黃庭堅〈糟薑帖〉:「庭堅頓首。承惠糟薑、銀杏,極感遠意。雍酥二斤,青州棗一蔀, 漫將懷向之勤,輕瀆不罪。庭堅頓首。」提及他收到糟薑與銀杏果,所以回贈了陝西雍酥與青州棗。醃漬的糟薑在北宋受到朝野俗貴的喜愛,酥則是當時盛行的一種 精緻點心,以牛羊乳為原料熬煮煎製而成,口味香甜,入口即化。儘管沒有幽深意境與壯闊氣勢,書法本身並未因此而遜色,點畫轉折之間流露出書家的「真」。書法真,內容更真,這樣作品非但真實不虛,更是書家生命力的永恆延續。試書日常生活中賣場擬購清單一份,重新找尋書法與現代人之關係。
中國時報2012-11-22
作者:何炎泉


齊白石畫螃蟹立軸

  


              齊白石是一位傑出的書畫藝術大師,曾榮獲世界和平獎的書畫藝術家、世界文化名人。他在繪畫、詩文、書法、篆刻等方面成就卓越,已能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獨樹一幟而受到矚目。蝦、蟹、魚、小雞,都是齊白石不厭其煩的描繪對象,總能在簡約的筆法下給觀賞者豐富的感受。

                他畫蟹和畫蝦一樣有名,胡佩衡、胡橐在《齊白石畫法與欣賞》中對他畫蟹有具體的介紹:「老人研究畫蟹殼經過了很長的時間,五十多歲時只畫一團墨,看不出筆痕來,後來把一團墨改成兩筆,再後六十多歲時改畫三筆,不分濃淡,仍沒有甲殼的感覺,直到七十歲後,才畫出甲殼的質感來。」即用「豎三塊」畫殼,筆墨有力,墨色豐富,層次分明。齊白石畫蟹確實非一蹴而成,光是畫蟹殼就歷經幾十年的磨練。一日與家人吃飯,先生忽然停箸,屏氣凝神地盯著盤中螃蟹若有所思。夫人見狀驚問,先生如夢方醒,把蟹腿指給夫人看且眉飛色舞地說:「蟹腿扁而鼓,有稜有角,並非常人所想的滾圓,我輩畫蟹當留意。」自此之後,他筆下的蟹腳,變得更加逼真,剛勁有力,稜角分明。


                白石老人筆下螃蟹的橫行之姿還牽涉到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一次賓客滿門的宴會中,主人偽浙滬警備司令、特務頭子宣鐵吾特別請來一位白髮老人現場揮毫作畫,附庸風雅一番。在座的不少正直之士不禁捏把冷汗,因為這個滿頭銀髮的老者就是向來以蔑視權貴著稱的白石老人。出乎預料,只見老人沉思片刻便欣然答應。宣鐵吾頓時眉飛色舞,急忙磨墨鋪紙。白石老人走到案前大筆一揮,白皙宣紙上即刻出現了一隻斗大螃蟹。眾人讚嘆不已,宣鐵吾也裝模作樣的品味欣賞。齊白石此時又隨手添了兩行字:「橫行到幾時」、「鐵吾將軍」。眾人見狀面面相覷,宣鐵吾頓時滿臉漲紅,白石老人卻只輕蔑地一笑,成為一段佳話。








                 此軸為紙本水墨( 135.8 x 69CM),畫螃蟹八隻,顏色濃淡不一,墨韻變化自然。螃蟹肢體飽滿,蟹爪生動活潑,每支螃蟹各有姿態,信手拈來,渾然天成,不虧為古今之絕。單獨螃蟹還比較好處理,當螃蟹交錯時的蟹腳就需花費心思處理,一不小心就會顯得刻意或是呆板。此軸並未出現這種問題,反到是右下角的四隻濃淡螃蟹的交錯,更顯齊白石畫佈局的功力,遠非其他仿者或追隨者所能企及。










        此軸一入眼簾就大筆掃過的交雜長草葉,筆筆自信且成熟老辣,完全一派大家的用筆氣勢,整張畫的格局與氣度也著實往上提昇不少。齊白石先以一隻不算太淡的螃蟹沿著葉子攀下揭開序幕,緊接著來一隻濃墨螃蟹,加強對比,旁邊緊鄰一隻最淡墨的,直接讓顏色對比加到極致,形成畫面的第一個高潮。最終,畫家以其巧奪天工之手,將五隻濃淡不一,層次豐富的螃蟹攪和在一起,雖非畫蝦,卻也頗有瞎攪和的意謂。古人說:墨分五彩。白石老人此軸雖然僅僅用墨,卻是八隻顏色各異,除了天機活潑外,用墨技巧上也達到很高的層次,算是他畫蟹中的佳作。








拈花佛手印


        近年來,台灣篆刻界興起刻製佛手或是佛像的旋風,也產生不少優秀的作品,其中何炎泉更是其中之佼佼者。在觀看佛手的篆刻作品時,一般觀眾會有越細越好的迷思,認為只要細就是功力好,事實上印章欣賞是看線條的質感,好壞的評斷並不是只有粗細,細的線條有質感差的,粗線也有優質的。只要仔細看看此印,可以發現篆刻家所追求的線條不僅光潔細緻,還具備相當的挺勁度。缺乏力量的篆刻線條無異於麵條,連麵條大家都會講究口感上的彈性,何況篆刻藝術。除了挺勁的力量,白描繪畫傳統中的流暢度表現更是難得,這也是經常被忽略的部份。在繪畫史上,線條流暢度的最佳表現可以參考李公麟五馬圖,無論是馬或是人物,其線條運行無阻,外表看似柔軟,實則剛健挺勁其中,就像富有彈性的鋼絲。



        此外,作品的潔淨也是欣賞時的一大重點,很多篆刻家的作品最後都是敗在收拾不乾淨,所以畫面的乾淨度也代表製印者本身的美學修養。畫面的乾淨並非指單純的乾淨整齊,例如日本墨象書家手島右卿(1901-1987)的《崩壞》作品,畫面雖然看似雜亂,噴濺許多墨點,然而以藝術的角度看來,卻是異常的乾淨,也就是完成度十足的作品,沒有多餘墨點,也沒有不足之處。台灣目前也有很多號稱玩墨象的大師,他們的畫面都無法達到所謂的乾淨,怎麼看都是髒髒的,噴濺墨點總是出現在不該出現之處,該出現的則是空白一片,總之就是會讓觀眾感覺到一團混亂,當然你也可以將之視為渾厚或是氣勢之類的效果。



        另外一方印為:臥聽秋蟲。此印採單刀直入手法,保留一邊斑剝效果,取法古代鑿印效果。比較巧思的是,作者捨棄鑿印的繆篆體,改採小篆的篆法,讓全印在古樸殘損中保有婉轉的筆意。



作者介紹:
何炎泉,1974出生於台灣台北,目前為臺北故宮書畫處研究人員。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波士頓大學藝術史博士,專長中國書法史、書畫鑑賞、篆刻史,本身亦長期從事書法、篆刻創作。雖然致力於博物館工作與藝術史研究,學術上已取得不錯成績,然在創作上也未有所偏廢。為免染上時習,他刻意疏離當代書法篆刻活動,以求個人風格的獨立發展,其創作風格目前已趨成熟,未來發展更值得期待。

策展與專書:
2016妙合神離-董其昌書畫特展暨圖錄(負責董其昌書法)
2014明四大家特展:沈周特展暨圖錄(負責沈周書法)
2013毫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暨圖錄
2010五體千字文選輯
2009千字文書法展
2008晉唐法書名蹟特展暨圖錄(負責部份選件)
2006大觀─北宋書畫特展暨圖錄(負責部份書法選件)
2006書法美術館巡禮

代表學術著作:
澄心堂紙與乾隆皇帝:兼論其對古代箋紙的賞鑑觀,故宮學術季刊,33:1(2015.09),頁315-366。
陳淮的書畫收藏與嘉慶皇帝的《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故宮學術季刊,32:3(2015.03),頁139-179。
北宋的毛筆、桌椅與筆法,故宮學術季刊,31:3(2014.03),頁57-102。
晉唐法書中的節筆現象與摺紙文化,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5(2013.09),頁1-48。
張瑞圖(1570-1641)行草書風之形成與書法應酬,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9(2005.09),頁133-153。
晚明書家張瑞圖之歷史形象與書史地位,故宮學術季刊,22:2(2004年冬),頁67-99。



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書畫鑑定入門課程(一)近代書畫鑑定學的發展

        中國書畫的鑑定近年來因為拍賣市場的興盛,迅速變得火紅,成為一門顯學,大陸甚至很多高等院校裡都成立鑑定相關專業。想當年,國外中國藝術史盛行的時代裡,鑑定並未被視為專門學問,僅僅附屬於藝術史研究的基礎工作,這也間接讓這個專門的學問逐漸從學校機構中沒落甚至消失,更別提有任何鑑定專門人才的培育。
張珩
        中國大陸因應文物普查的需求,由著名鑑定專家張珩召集組成鑑定小組,其間成員也相繼凋零。張珩(1915-1963),字蔥玉,號希逸,室名韞輝齋、木雁行齋。張珩出身南潯,沾恩祖、父輩鑑藏風氣,積三代之功,搜集法書名畫,二十多歲即於古書畫鑑定方面練就了一雙炬眼,1934年和1946年兩度被聘為故宮博物院鑑定委員。1950年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顧問,同年調任文化部文物局文物處副處長,兼文物出版社副總編輯。在北京寓居南鑼鼓巷,啟功、王世襄、謝稚柳、徐邦達、楊仁愷等經常過訪請教。1962年率文化部書畫鑑定小組,巡迴鑑定書畫近十萬件。1962年,徐邦達、張珩先後在中央美院史論系講授書畫鑒定。他們將書畫鑒定從感性經驗提升到理性認識,最早建立起中國書畫鑒定學的理論體系。19831990年,謝稚柳、啟功、徐邦達、楊仁愷、劉九庵、傅熹年、謝辰生七人組成的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耗時八年,完成中國大陸公私所藏古代書畫的巡迴鑒定。



         這些人在書畫鑑定史上都有一定地位,著作也都相當豐富,讀者很容易可以找到他們的研究成果。有些鑑定意見現在看來雖然需要修正,不過他們所達到的水準卻是現代學者所難以企及,儘管目前還是有不少所謂鑑定專家存在,只要稍微比較就可以發現他們程度上的差異。

         除了大陸的鑑定專家外,目前居住在台灣的傅申教授應該算是碩果僅存的鑑賞大師,他曾旅居美國二十多年,任職於弗利爾美術館多年,幫該館購藏不少書畫珍品,後回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任教,退休後來回兩岸繼續從事書畫研究與教育的工作。

        目前多數的書畫鑑賞專家都是畢業於藝術史專業,由於藝術史學科長期偏廢鑑定的結果,導致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對於作品的鑑賞能力薄弱。這一點從近年來書畫研究的論文中即可發現,大家文章中往往喜歡引用的著名學者所提過的作品,至於沒見過的作品則一概忽略,甚至視之為洪水猛獸。偏廢鑑定的最大主因當然還是師資,這些前輩鑑賞家相繼凋零後,可以說完全後繼無人。有些畢業生運氣較好,獲得進入博物館工作的機會,因為需要直接面對作品,也就不得不摸索精進自己的鑑賞能力,不過顯然成效相當有限。

        另一個讓鑑定專業遠離藝術史的原因就是學術工業化,鑑定功力廢時曠日的養成過程讓有志於學術的青年紛紛止步,尤其是大專院校的教授老師,利用研究計畫經費來支持研究的做法成為主流。這些研究計畫要求年年交報告,也要在期限內產出論文,加上職稱升等的壓力,都讓這些研究者沒有時間投入耗時鑑定專業中,而鑑定的成果也不被視為正式的學術研究。這當然也牽涉到學術遊戲的規範,一群沒有鑑定能力的學者一旦掌握權力,當然要針對自己的弱點量身定製一套規則,否則自己還沒下場就已經出局了。長時間的積非成是下來,莘莘學子也不斷被灌輸這些所謂的真正學術價值,直到他們需要直接面對藝術品的那一天才會驚醒:我完全看不懂這件東西!



        讀到這裡的你應該感到慶幸,畢竟不是只有你看不懂書畫作品,那些所謂教授、專家、學者很可能也一知半解,他們只是多一些接觸而已,即使那些在博物館工作的人也不見得完全瞭解文物,否則最近也不會發生一堆類似淳化閣帖、黃庭堅砥柱銘、蘇軾功甫帖等等爭論。這些文物真偽上爭論其實本質上所凸顯的都是這些所謂專業人員的不專業性,無法彼此取得共識,更遑論對社會大眾一個清楚交代。


        最著名就是溪岸圖事件,這件事雖然沒有動搖國本,但是卻是震掉西方辛辛苦苦建構數十年的中國藝術史學科的大半江山。溪岸圖到底發生發生麼事?很多人或許並不知道。此畫的爭偽辯論的過程與文章在網上極容易找到,因此不予贅述,請自行參考。其影響之大,橫垮全世界的中國藝術史研究,一張落款五代董源的山水畫,引起全世界最頂尖的藝術史家爭訟不斷。認為出自近代書畫大家張大千偽造的陣營以加州柏克萊大學高居翰、奈良大學古原宏申為主,持反對意見的以普林斯頓方聞、耶魯大學班宗華為主。這幾位藝術史家在他們教書的職業生涯中教育了多少藝術史英才,目前海內外很多重要的中國藝術史學術機構都還是他們的傳人。整個事件最令人沮喪的是,這幾位在西方工同打拼開創中國藝術史學科的重大功臣,當年有志一同都希望在他們有生之年能為中國繪畫史建立一把風格的尺,可以用來斷代、研究等等,成為這個新興學科的基本工具。然而,事與願違,就在這幾位教授桃李滿天下,接近功成身退的時候,一張溪岸圖讓他們年輕時的雄心壯志瞬間粉碎,因為他們所爭論的居然是長達一千年的差距,這意味著他們花費一輩子所共同打造出來的是一把不能用的尺,因為誤差有一千年。

        一千年雖然在人類史上不是很久的時間,卻是代表宋、元、明、清,簡而言之就是中國繪畫史的精華時代。為此混戰,幾位參與的著名教授紛紛退休,標誌著宋元明清繪畫史研究的結束。溪岸圖事件之後,幾乎所有研究生的畢業論文方向就完全轉向考古與近現代,這個狀況只要查詢一下博士論文資料庫就很清楚。一直到今日,因為大陸拍賣市場的興盛,市場上的需求使然,中國學者投入鑑定專業也越來越多,

        無論溪岸圖最終是真是假其實都已經不重要,重點是提醒我們要注意藝術史常常用來鑑定的風格分析方法的效力,也就是面對那些受過藝術史研究訓練的專家學者,你到底要相信多少?

        那拍賣市場上的那些專家呢?由於成交慮的考量,所以他門在選作品的取向就是要好賣,好賣的東西不外乎開門標準品或是品相佳的偽好物,至於那些不典型或是品相差的真跡,就會逐漸從拍賣市場上絕跡,藝術家的風格也會被市場逐漸修整成單一化。世界上如果只有拍賣市場,那中國書畫史確實會越來越簡單明瞭,所幸還有一種單位叫做收藏機構,例如大家熟悉的博物館、美術館等等。這些單位不以營利為目的,注重的是教育功能,教育強調的就是不僵化、不刻版與多樣性,因此任何可以豐富一位藝術家面貌的作品都是重要的,無論市場上的評價是如何。當然,這些不典型與品相差的真跡,至少在價格上就有很大的利基,讓經濟條件較差的博物館可以收購。

        這裡又提到另外一批鑑定專家,就是博物館研究人員,那這些人就真的值得信任嗎?大型博物館多半屬於公營機構,因此要進入都需要相關的學歷,就是說這些人是來自於屏棄鑑定的藝術史專業,這時候問題就來了。警覺性高的研究人員會積極加強自己的鑑賞能力,偷雞取巧的則是墨守成規,盡量挑展過沒有太大爭議的作品展出。最後一種人最糟糕,就是換個位子換個腦袋的人,這些人以為只要進入博物館,自己就看得懂東西,或是反正別人認為自己是權威,就可以為所欲為的鑑定。在書畫市場上興風作浪的往往是第三類的人,挾自己位子的權威性任意對書畫做出評斷。

        一位知名鑑定專家曾經說過一句話:鑑定最容易,因為答案不是真就是假,依照機率,猜十次總會中個五次。一位年輕書法家與這位年長鑑定專家在某個書法博物館同時參與一件王鐸書蹟的購買審查,這位年輕氣盛的書法家看一眼就說真的,年長者則是回答要再仔細比對。事後這位年輕人到處宣揚他的鑑定功力,又批評這位年長者功力不好,這麼容易的東西也要比對。我想井中之蛙大概可以形容這位自得意滿的年輕人,因為看得少自然覺得沒什麼陷阱,才不懂得要小心謹慎。記憶中,遼寧省博物館楊仁愷先生應邀到台灣演講,席中有人請他現場鑑定,他的態度也是謹慎保守,我想這是一位夠水準的鑑定家該有的態度。畢竟自古以來書畫偽作市場能人輩出,連祝允明、張大千這種第一流的藝術家都參與過作偽,一不小心就會陰溝裡翻船。這些藝術創作者充當鑑定家的人並不值得浪費篇章介紹,他們多半就是插插花,跑跑龍套而已。

張大千仿弘仁
        不是真就是假的鑑定,其實一點也不容易,很多人花費一輩子的積蓄換來一場空。那麼,要怎樣才能入門呢?跟著我們的課程一步步學習,很快地你就會發現書畫鑑賞的門道在哪兒?相信不用多久,你也可以自由地悠游於書畫鑑賞的世界之中。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白巴林南極壽翁捧仙桃方章

        



       巴林礦主要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大板鎮西北,雅瑪吐山北面的大小化石山一帶,與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並稱為「四大印石」。巴林石的色澤斑斕,紋理奇特,質地溫潤,鍾靈毓秀,堪稱精美絕倫。早在800多年前就作為貢品進奉,被成吉思汗稱為「天賜之石」,不過只用於生活用品上,如石碗、石臼等。巴林石開採的歷史較短,1973年才正式大規模勘探開採,1978年中國國家輕工業部將巴林石礦列為三大彩石之一,正式命名為中國巴林石。相較其它印石,巴林石最為年輕,但因品質高,且產量逐年減少,升值潛力巨大,市場價值已經不亞於其它的傳統印石。










        此印材相當大材,若是壽山石則已經屬於巨材,不過在巴林石中僅算中型,因為巴林石礦脈與壽山石不同,開採時間又晚,已經使用現代工具,故多為大塊成材礦石。此章印紐超過印身的一半,此紐已經從裝飾印章的功能跳脫出來,有了自己獨立的生命,成為一個石雕藝術品,印章反而成為附屬的功能,這在印紐雕刻藝術發展中是很有趣的轉變。事實上,巴林石由於大材較多,顏色又斑斕鮮艷,因此被雕成擺件藝術品也較多,完全成為另一門藝術。
        此南極壽翁持仗捧仙桃當然是中國傳統吉祥寓意的常見題材,整個紐雕刻飽滿,完全沿著方章的四周布局,並未浪費任何的石材,顯示雕刻家胸有成竹的構圖與純熟技法。若仔細進一步端詳,人物表情生動,無論是長者的莊嚴穩重,還是童子的喜悅面容,都掌握的恰到好處。立體雕刻藝術中最難表現的衣紋在這裡也都處理得相當自然且充滿陲墜感,最為難得是衣服底下的身體結構,不僅清晰而且量感亦相當豐富,這些都是評斷一位雕刻家最重要的切入點。此白巴林石雖然在先天的顏色上稍嫌單調,然而在雕刻家的巧手之下,讓原本沉睡在此石中的仙翁與童子甦醒過來,重新與世人見面,繼續為眾生消災祈福。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大材白汶洋扁方章彌勒童子人物鈕

                



                汶洋石出產于壽山村北面汶洋村的漏嶺,屬於柳嶺礦脈。1997年正式對外公佈了發現礦苗的消息,1998年起開始組織大規模開採,後以村名稱為出石命名為汶洋石。汶洋石質地細膩純潔而稍堅,微透明,有紅、黃、白、黑等色,色澤鮮豔,色界分明,肌理中有細小的結晶性條紋。汶洋石的塊度較大,石形多比較平整,是製作石章的理想材料。汶洋石與芙蓉石相似,其硬度、透明度比芙蓉石強,結晶性條紋多,含水分多,含蠟度則低於芙蓉石。無裂無格的汶洋石結晶體,質地純潔細嫩,可與芙蓉石媲美。
                 此扁方章石材質地細膩溫潤,通體潔淨晶瑩,相較芙蓉確實更加凝膩,由於算是比較大材,所以更為難得。主要刻工表現在印紐,佔全印的一半,刻工細致,人物表現栩栩如生,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壽山石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