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白巴林南極壽翁捧仙桃方章

        



       巴林礦主要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大板鎮西北,雅瑪吐山北面的大小化石山一帶,與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並稱為「四大印石」。巴林石的色澤斑斕,紋理奇特,質地溫潤,鍾靈毓秀,堪稱精美絕倫。早在800多年前就作為貢品進奉,被成吉思汗稱為「天賜之石」,不過只用於生活用品上,如石碗、石臼等。巴林石開採的歷史較短,1973年才正式大規模勘探開採,1978年中國國家輕工業部將巴林石礦列為三大彩石之一,正式命名為中國巴林石。相較其它印石,巴林石最為年輕,但因品質高,且產量逐年減少,升值潛力巨大,市場價值已經不亞於其它的傳統印石。










        此印材相當大材,若是壽山石則已經屬於巨材,不過在巴林石中僅算中型,因為巴林石礦脈與壽山石不同,開採時間又晚,已經使用現代工具,故多為大塊成材礦石。此章印紐超過印身的一半,此紐已經從裝飾印章的功能跳脫出來,有了自己獨立的生命,成為一個石雕藝術品,印章反而成為附屬的功能,這在印紐雕刻藝術發展中是很有趣的轉變。事實上,巴林石由於大材較多,顏色又斑斕鮮艷,因此被雕成擺件藝術品也較多,完全成為另一門藝術。
        此南極壽翁持仗捧仙桃當然是中國傳統吉祥寓意的常見題材,整個紐雕刻飽滿,完全沿著方章的四周布局,並未浪費任何的石材,顯示雕刻家胸有成竹的構圖與純熟技法。若仔細進一步端詳,人物表情生動,無論是長者的莊嚴穩重,還是童子的喜悅面容,都掌握的恰到好處。立體雕刻藝術中最難表現的衣紋在這裡也都處理得相當自然且充滿陲墜感,最為難得是衣服底下的身體結構,不僅清晰而且量感亦相當豐富,這些都是評斷一位雕刻家最重要的切入點。此白巴林石雖然在先天的顏色上稍嫌單調,然而在雕刻家的巧手之下,讓原本沉睡在此石中的仙翁與童子甦醒過來,重新與世人見面,繼續為眾生消災祈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